实验动物的麻醉
互联网
2158
一、麻醉前准备
大动物(狗、猫等)在麻醉前应禁食12h以上,以减少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呕吐反应。
做慢性实验动物,在无特殊要求下,可给于适当的麻醉前用药。这样可以使麻醉过程平稳,避免麻醉药的某些副作用(如引起唾液及气管内粘液的过渡分泌,心律失常等);并可增强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的用量;能使动物保持安静,便于实施相关的操作,有利于动物麻醉后的恢复。麻醉前常用的药物一般有两类,一类为非镇静性的药物,如阿托品等,它们可以抑制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少麻醉药所引起的气管分泌物过多、喉和气管痉挛以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另一类为镇静或阵痛性药物,如氯丙嗪、丙嗪等,它们可以使动物安静,减少疼痛反应,增强麻醉的作用。丙嗪的作用与氯丙嗪相似,常用剂量为2~4mg/kg体重。
阿托品用量为0.1~0.25mg/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氯丙嗪为1~6mg/kg体重,肌肉注射(或0.5~4mg/kg体重,静脉注射)。上述两类药物,可根据实际需要酌情选用。 一般于开始麻醉前15~30分钟给药。肌肉注射较为方便,注射部位多取后肢大腿部。
在急性实验中,通常不给麻醉前用药,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干扰拟观察的生理活动,给实验结果的分析带来困难。
二、常用的麻醉药
为了观察动物的一些生理活动,一般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手术,常采用动物全身麻醉。因此,要了解常用麻醉药物的种类、化学性质、药理作用特点以及药物的用量。
1、乙醚是动物实验中常用的吸入麻醉药
化学性质:乙醚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的液体,比重轻(0.718),沸点低(34.5℃),易燃易爆。乙醚在光、空气作用下,可生成乙醛及过氧化物而具有强烈的毒性,因此不能开瓶后久置,超过24h即不易再用。
药物作用特点:在吸入气体中乙醚蒸汽浓度达15%容积时,10分钟左右就可产生外科麻醉效应,在麻醉过程中常出现较明显的兴奋现象。
乙醚对粘膜有刺激性,使呼吸道粘液和唾液分泌增多,并能兴奋呼吸。但若突然吸入高浓度的乙醚,由于对上呼吸道粘膜的强烈刺激,通过迷走神经的反射作用,有时会引起呼吸暂停。此时应终止乙醚的吸入,呼吸可能恢复,否则应采取人工呼吸,维持通气。
乙醚麻醉对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有兴奋效应,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脾脏收缩;血压正常或稍升高。能使气管平滑肌舒张,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蠕动减弱,血糖升高。乙醚可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尿量减少。乙醚还兼有箭毒样作用,能抑制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
2、巴比妥类麻醉药,巴比妥类常用作静脉麻醉药物
化学性质:多数巴比妥类药物为白色晶状粉末,有弱苦味;硫代巴比妥类则为黄色,有硫臭。这些药物在冷水中难溶,但易溶于热水及乙醇。它们成为钠盐后,在常温下也易溶于水,故通常所用的多为钠盐类的巴比妥(如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等)。巴比妥类遇到空气、光和热便会分解,溶液不易煮沸和久置。
药物作用特点:各种巴比妥类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不同,其作用时间有长有短。戊巴比妥钠的作用时间为1~2h,属中效巴比妥类,生理实验中最为常用。环乙烯巴比妥钠的作用时间为15~30min,硫喷妥钠的作用时间仅为10~15min,属短效或超短效巴比妥类,适用于短时程的实验。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巴比妥类能引起意识消失,可能是阻断了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机动系统的作用所致。但网状结构中尚含有抑制成分,它可被小剂量的巴比妥类所抑制。因此,巴比妥类浅麻醉时,可表现为抑制的释放,痛阈会降低;深麻醉时方转入抑制。巴比
妥类的镇痛作用是不明显的,可能与经典的痛觉通路相对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有关。脊髓内单突触结构的 电生理 观察表明,在一般麻醉剂量下,突触后膜电阻及对电刺激的兴奋性似乎不受影响。也有资料指出,麻醉剂量的戊巴比妥可作用于突触前部位,减少递质的释放。
巴比妥类对交感神经节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大剂量的巴比妥可减少节前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这类药物能加强箭毒类的神经-肌肉接头阻滞效应,其箭毒样效应不如乙醚明显。还能阻滞唾液腺、肠平滑肌对乙酰胆碱的反应。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高浓度的巴比妥类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巴比妥类能抑制心血管反射活动,较小剂量的戊巴比妥钠(5~8mg /kg体重,静脉注射)即可使动物对阻断双侧颈总动脉的血压反应明显减小,对电刺激下丘脑、延髓和星状结的心血管反应明显降低,并能使心交感及迷走神经节后纤维的传出冲动减少。迷走神经对心脏的紧张性抑制作用,可被戊巴比妥钠所消除。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呼吸中枢对巴比妥类药物甚为敏感,在催眠剂量下就会出现抑制。麻醉过深,呼吸活动完全被抑制。这是适用这类麻醉药时较容易出现的情况。巴比妥类可透过胎盘,对胎儿的呼吸也有影响,最好不要用于分娩期的动物。
大动物(狗、猫等)在麻醉前应禁食12h以上,以减少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呕吐反应。
做慢性实验动物,在无特殊要求下,可给于适当的麻醉前用药。这样可以使麻醉过程平稳,避免麻醉药的某些副作用(如引起唾液及气管内粘液的过渡分泌,心律失常等);并可增强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的用量;能使动物保持安静,便于实施相关的操作,有利于动物麻醉后的恢复。麻醉前常用的药物一般有两类,一类为非镇静性的药物,如阿托品等,它们可以抑制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少麻醉药所引起的气管分泌物过多、喉和气管痉挛以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另一类为镇静或阵痛性药物,如氯丙嗪、丙嗪等,它们可以使动物安静,减少疼痛反应,增强麻醉的作用。丙嗪的作用与氯丙嗪相似,常用剂量为2~4mg/kg体重。
阿托品用量为0.1~0.25mg/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氯丙嗪为1~6mg/kg体重,肌肉注射(或0.5~4mg/kg体重,静脉注射)。上述两类药物,可根据实际需要酌情选用。 一般于开始麻醉前15~30分钟给药。肌肉注射较为方便,注射部位多取后肢大腿部。
在急性实验中,通常不给麻醉前用药,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干扰拟观察的生理活动,给实验结果的分析带来困难。
二、常用的麻醉药
为了观察动物的一些生理活动,一般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手术,常采用动物全身麻醉。因此,要了解常用麻醉药物的种类、化学性质、药理作用特点以及药物的用量。
1、乙醚是动物实验中常用的吸入麻醉药
化学性质:乙醚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的液体,比重轻(0.718),沸点低(34.5℃),易燃易爆。乙醚在光、空气作用下,可生成乙醛及过氧化物而具有强烈的毒性,因此不能开瓶后久置,超过24h即不易再用。
药物作用特点:在吸入气体中乙醚蒸汽浓度达15%容积时,10分钟左右就可产生外科麻醉效应,在麻醉过程中常出现较明显的兴奋现象。
乙醚对粘膜有刺激性,使呼吸道粘液和唾液分泌增多,并能兴奋呼吸。但若突然吸入高浓度的乙醚,由于对上呼吸道粘膜的强烈刺激,通过迷走神经的反射作用,有时会引起呼吸暂停。此时应终止乙醚的吸入,呼吸可能恢复,否则应采取人工呼吸,维持通气。
乙醚麻醉对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有兴奋效应,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脾脏收缩;血压正常或稍升高。能使气管平滑肌舒张,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蠕动减弱,血糖升高。乙醚可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尿量减少。乙醚还兼有箭毒样作用,能抑制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
2、巴比妥类麻醉药,巴比妥类常用作静脉麻醉药物
化学性质:多数巴比妥类药物为白色晶状粉末,有弱苦味;硫代巴比妥类则为黄色,有硫臭。这些药物在冷水中难溶,但易溶于热水及乙醇。它们成为钠盐后,在常温下也易溶于水,故通常所用的多为钠盐类的巴比妥(如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等)。巴比妥类遇到空气、光和热便会分解,溶液不易煮沸和久置。
药物作用特点:各种巴比妥类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不同,其作用时间有长有短。戊巴比妥钠的作用时间为1~2h,属中效巴比妥类,生理实验中最为常用。环乙烯巴比妥钠的作用时间为15~30min,硫喷妥钠的作用时间仅为10~15min,属短效或超短效巴比妥类,适用于短时程的实验。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巴比妥类能引起意识消失,可能是阻断了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机动系统的作用所致。但网状结构中尚含有抑制成分,它可被小剂量的巴比妥类所抑制。因此,巴比妥类浅麻醉时,可表现为抑制的释放,痛阈会降低;深麻醉时方转入抑制。巴比
妥类的镇痛作用是不明显的,可能与经典的痛觉通路相对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有关。脊髓内单突触结构的 电生理 观察表明,在一般麻醉剂量下,突触后膜电阻及对电刺激的兴奋性似乎不受影响。也有资料指出,麻醉剂量的戊巴比妥可作用于突触前部位,减少递质的释放。
巴比妥类对交感神经节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大剂量的巴比妥可减少节前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这类药物能加强箭毒类的神经-肌肉接头阻滞效应,其箭毒样效应不如乙醚明显。还能阻滞唾液腺、肠平滑肌对乙酰胆碱的反应。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高浓度的巴比妥类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巴比妥类能抑制心血管反射活动,较小剂量的戊巴比妥钠(5~8mg /kg体重,静脉注射)即可使动物对阻断双侧颈总动脉的血压反应明显减小,对电刺激下丘脑、延髓和星状结的心血管反应明显降低,并能使心交感及迷走神经节后纤维的传出冲动减少。迷走神经对心脏的紧张性抑制作用,可被戊巴比妥钠所消除。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呼吸中枢对巴比妥类药物甚为敏感,在催眠剂量下就会出现抑制。麻醉过深,呼吸活动完全被抑制。这是适用这类麻醉药时较容易出现的情况。巴比妥类可透过胎盘,对胎儿的呼吸也有影响,最好不要用于分娩期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