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安全输血

互联网

1965
<center>  </center>

作者:辛永红,刘 强,郑秀峰    (济南市第四医院,泰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1)

[关键词] 血液;病毒灭活;输血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病人常用的医疗措施。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输血安全不仅是输血医学和临床治疗学追求的期望目标,也是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和极端敏感的永恒课题。

    1  输血存在的风险

    1.1  主要表现  输血除能治疗患者外,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输血免疫反应)、并发症和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病毒、细菌感染、梅毒和疟疾等),尤其是有多种病毒(HIV1/2、HTLVI/II、肝炎病毒HBV和HCV、HDV和HEV、HAV、非甲戊肝炎病毒(a)HGV(b)TTV(c)SENV、CMV和EBV、小病毒B19和新克雅氏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其中尤以脂质包膜致病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毒(HIV)危害最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

 

 

    1.2  影响因素  如病毒性疾病的“窗口期”、“免疫静默感染”、“新型病毒和亚型变异株的出现”以及“包括核酸检测在内的各类病毒标志物筛查方法学的局限性”等,使目前无法做到“输血零风险”。

    2  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对策

 

 

    2.1  现行对策  控制输血传染病源头的无偿献血;严格筛选血液,建立稳定可靠的病毒检测手段;提倡科学、合理的用血。

    2.2  根本对策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开发血液代用品。

    3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的方法

    3.1  血浆病毒灭活  多年来国外应用:巴斯德液态湿热灭活法:血浆+保护剂60 ℃ 10 h;有机溶剂/洗涤剂(S/D)法:混合血浆+TNBP/Triton 100 30 ℃ 4 h植物油萃取或固相层析出S/D;膜过滤法:多层微孔复合材料等技术对大量的不同人份的混合血浆和各种血浆蛋白制品进行病毒灭活已取得明显的效果(病毒滴度下降),对脂质包膜(HBV、HCV、HIV等)和非脂质包膜(HAV、细小病毒、B19等)病毒均可灭活(湿热灭活法),或仅对脂质包膜病毒有效(S/D法),同时蛋白结构无变化,凝血因子(V:C、Ⅷ:C、Ⅳ:C)回收率>75%,上述方法均已应用于大生产,但处理难度大,费用高,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用单袋血浆(100 ml、200 ml)的病毒灭活。光化学法:亚甲兰+可见光照射(MBP)。由于目前全国各地血站供临床使用的血浆均为单人份血浆,其可能内含的脂质包膜病毒,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为了克服此危害,必须对脂质包膜病毒灭活。大量实验数据证明,用亚甲兰光化学处理血浆可完全灭活血浆内所含的VSV和Sindbis病毒。(这两种病毒是国内外公认的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有效性的指示病毒,其中VSV是HIV的模型病毒,Sindbis是HCV的模型病毒,均为RNA脂质包膜病毒。)病毒滴度下降>610 g TCID50,同时也表明血浆主要凝血因子(Ⅴ、Ⅷ、Ⅸ)的回收率>80%,白球蛋白的回收率>90%,血浆蛋白的免疫原性无变化。

 

 

    3.2  红细胞病毒灭活  血卟啉、酞菁类化合物;酚噻嗪类化合物(MB、DMMB);FRALE S303�pH调节。目前,在红细胞制品病毒灭活的研究中,光化学方法越来越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1]。

    3.3  血小板病毒灭活  硫堇+可见光照射;8甲氧补骨脂+UVA;S59+UVA。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