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HbA1c于我国之可行性

互联网

685
<center>  </center>

  与当前较普遍的血糖检测仪相比,用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还多为层析法和免疫法,仪器也相对复杂,目前已有些较小型的仪器上市,但其检测效果有待验证。 

 

 

  在甫落帷幕的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第69届年会上,由相关权威学会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提出,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的新指标。本报也在第一时间报告了这一消息(详见本报6月11日C5版)。然而,该项新指标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我们邀请该领域专家一抒己见。 

  一、糖尿病诊断标准“进化史” 

  1、根据葡萄糖水平的分布 

  通过对印度高危人群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测(OGTT)试验,研究者建立了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分布图,发现高危人群的餐后2小时血糖分布呈双峰形态,然而正常人群的餐后2小时血糖分布呈单峰形态,这为以后寻找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奠定了基础。 

 

 

  1979年,美国提出基于血糖水平分布的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特异症状;静脉空腹血糖水平(FPG)≥140 mg/dl(7.8 mmol/L);或摄入75 g葡萄糖后,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在2小时(2HPG)≥200 mg/dl(11.1 mmol/L)。FPG<140 mg/dl(7.8 mmol/L)以及2HPG水平在140-200 mg/dl(7.8-11.1 mmol/L)之间者被定义为糖耐量受损(IGT)。 

  2、根据葡萄糖水平与长期并发症的关系 

  1997年,通过对3项横断面流行病学研究的分析,人们发现了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之间存在相关性,过了某个切点值后,糖尿病并发症与这些指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这样的相关性在各个人群中都能观察到。 

 

 

  据此,专家们提出了FPG水平≥126 mg/dl(7.0 mmol/L)的诊断切点。因为FPG检测比2HPG更便捷且重复性更好,专家们认为FPG是比2HPG更值得提倡的诊断指标。同时,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概念被提出,用于区分正常状态(FPG<110 mg/dl或6.1 mmol/L)与糖尿病状态。WHO基本上接受了这样的新意见,但同时指出对于IFG患者还应同时检测OGTT,OGTT仍然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2003年,专家们根据随访报告,更新了IFG的定义为FPG水平≥100 mg/dl(7.0 mmol/L)且<126 mg/dl(7.0 mmol/L),因为这样的范围与IGT的诊断结果更有可比性。 

  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作为诊断糖尿病新指标? 

  早在1997年,专家们就曾经考虑过,以能反映较长期血糖水平的HbA1c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指标,但当时的检测方法等硬件条件还不成熟,所以未推广。 

 

 

  如今,检测HbA1c的方法已经标准化,人们也对HbA1c和血糖水平检测作了一些对比研究。最新的结果表明,HbA1c检测与血糖检测相比,前者误差小、对样本储存条件要求更低、对并发症的预测至少与后者一样准确。因此,专家们提出,以HbA1c水平≥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切点。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