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微量蛋白在慢性病中的应用意义
互联网
人们对尿微量蛋白并不陌生,多将其与原发性肾脏疾病联系在一起,忽略了慢性疾病对肾脏日积月累的损伤。慢性疾病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等。目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已经家喻户晓,我国有超过2亿的高血压患者,1.4亿人血糖增高并呈上升趋势。这些慢性疾病除了对靶器官造成损伤外,对肾脏的损伤也不容忽视,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和9%的高血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肾损伤。
糖尿病可表现为复杂的微血管病变,致使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呈高滤过状态,出现以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损伤,称之为糖尿病肾病。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2009糖尿病诊疗指南解读”提出:对于1型糖尿病病程≥5年者及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检查有无微量白蛋白尿。
对于高血压患者,由于收缩和舒张期波动较大,脉压增大参与动脉粥样化的形成,肾脏动脉硬化也较严重。因此肾脏损伤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有学者认为UmALB是早期高血压性肾损伤的灵敏指标。
微量白蛋白是检测早期肾小球损伤传统、灵敏的标志物,而研究发现尿转铁蛋白比微量白蛋白更敏感。微量白蛋白和尿转铁蛋白均带负电荷,属于小分子蛋白质,当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受损时,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转铁蛋异常升高。免疫球蛋白G属于大分子蛋白质,是分子筛屏障的标志物,当尿中出现免疫球蛋白G则意味着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严重。除了需对肾小球损伤进行评估外,肾小管损伤也需要评估,a1-微球蛋白是优秀的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其在血液中含量稳定,分子量小,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绝大部分被肾近曲小管重吸收而分解。因此只有在肾小管发生损伤时才在尿液中出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尿A1M与MA直接相关,但在一些病例中存在MA未出现,而A1M异常升高的现象,因此研究建议在早期筛查糖尿病肾病时,尿A1M的检测也是一项重要的早期诊断指标。
随着特定蛋白检验的发展,由于肾单位受损部位不同,与肾脏结构和功能受损较为密切的微量尿蛋白系列约有20多种,临床最常用的,最具标志性的尿微量蛋白系列为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免疫球蛋白G及尿a1-微球蛋白四种。它们灵敏特异,取材方便,无损伤,早期监测肾损伤的发生,尤其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程中,我们更需要尿微量蛋白监测是否发生肾损伤,便于及时逆转,保护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