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外部因素影响医学检验质量的分析
互联网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直接影响到临床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观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检验仪器的更新,方法学的改进,室内室间质控普遍开展,检验分析中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已逐步完善。但是,人们对于检验分析实验室外部非检测性因素的质量控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临床医护人员相关工作所造成的实验室外部非检测性因素而导致检验误差或错误时有发生,以致延误诊疗甚至造成误诊。现就常见的错误以及我们采取的措施叙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临床医生对检验质量的影响临床医师开出不正确不规范的申请单,以致报告单无法投送或患者无法领取,而导致重新采集标本,即增加患者痛苦,又延误诊疗时间,甚至造成患者错拿报告单,导致医疗纠纷。临床医生未认真询问病史及体检,不熟悉检验内容及临床意义,开检验单无针对性,不注明必须注明的资料。如血气分析检测不填写血红蛋白含量,不注明患者是否输氧,以致不能检测出真实的结果。临床上使用的许多药物会影响检验质量,如注射杜冷丁后血清淀粉酶增高,右旋糖酐可干扰血糖、总蛋白测定及交叉配血。许多检验项目受饮食、活动等影响,而医护人员未向患者细心说明收集标本的方法和交待注意事项,致使患者未能配合,造成标本准备不当,检验结果不正确。如血脂及粪便隐血检查不交待患者素食,尿、痰标本留取不正确。临床医生接到检验报告单时只注意检验数据,不对结果全面分析。如没有注意检验者注明的标本情况(溶血、混浊、黄疸),不注意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有不同的参考值,就根据报告结果的高低下诊断。
2 护理人员常见的采集标本错误采
集标本前不按规定贴好标签,采集标本时不认真查对患者床号、姓名等内容,采集标本后不核对患者,以致采集标本张冠李戴,则造成严重的后果。扎止血带太久,致血液淤滞,引起溶血或改变某些物质的含量。未用干燥注射器抽血,抽血动作太猛,注血时不取下针头、未顺着试管壁注入血液或将血泡一同注入,以致标本溶血,影响分析结果。利用输液血管或输液同一肢体血管抽血送检,以致输液成份稀释和污染血标本,常使血糖升高而其他检测项目结果降低。抽全身血标本时,不按规定使用抗凝剂,未能细心摇匀血液。以致标本溶血或血液凝固(特别是细小凝固)而无法检验,或因使用抗凝剂比例不当影响检验结果,如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等。不按量抽血。将已注入试管的血液再倒入其他试管,特别是将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倒入不含抗凝剂的血液或倒入含其他抗凝剂的血液,以致电解质检验结果错误。如混有钾、钠盐抗凝剂的血清,K+、Na+则明显升高。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时由于操作不当,误刺静脉或进入空气而不能检测出真实的结果。做甲状腺素检查时用碘酒消毒而影响检测结果。必须即抽即送的检验项目(如血糖、血气分析等),既不马上送检,又不按要求妥善保存,常使血糖明显降低。标本不加盖送检,造成污染。送检时过分震荡,甚至标本外溢、倾倒,使血浆与血细胞比例改变,以致血液溶血或浓缩。未注明必须标明采血时间的检验项目,如红斑狼疮细胞、糖耐量等,将无法检验。不按规定使用防腐剂,如尿蛋白检测的标本用甲醛作防腐剂,以致蛋白凝固。
3 医技合作,完善检验质量控制的措施检验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临床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每年毕业生到医院工作初期,常是医护人员开错误检验单,标本采集错误的高发期。因此加强新分配、新调入医护人员上岗前培训,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由于检验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新的检测内容和方法使非检验专业的医护人员不能全面正确了解。应由医务科、检验科及护理部门,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医护人员讲授有关检验知识及要求。临床医护人员完成标本的采集送检工作后,对采集标本的质量好坏缺少信息反馈,难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淡漠了标本采集的质量意识。而在医疗护理质量考核中,缺少检验方面的具体内容,失去了监督管理机制。因此,检验科应完善检验申请单和送检标本的审核制度,怀疑标本采集错误时,应及时与临床联系,共同查找原因,并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检验质量综合管理,由医疗、护理、检验科室共同形成检验质量综合管理体系。搞好医学检验质量,决不是检验科本身的工作,而与全院的工作密切相关,应将临床科室与检验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检验质量控制。临床医护人员相关工作所造成的实验室外部非检测性因素而导致检验误差或错误时有发生。须知,正确的书写检验申请单,做好分析前标本的准备与采集,是搞好医学检验质量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必要的保证。多数情况下检验人员难以发现和消除这种实验室外部非检测因素所造成的误差或错误,致发出错误的检验报告,其检验结果不但没有诊断价值,反而误导临床医生做出错误的诊断,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切记,任何先进仪器与检测方法也难以弥补标本不当所造成的错误,而加强医技合作,搞好医学检验质量综合管理,是保证医学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诊治依据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