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留取与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关系
互联网
现代医学的一个优势是具有服务于临床的一系列辅助检查或实验室检查技术,医学检验即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生物学、血液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种学科,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检查项目,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药物监测、健康状况评估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今医学检验正朝着仪器自动化、试剂商品化和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实验诊断的所有检验项目会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因而对临床实验室结果的准确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实验结果必须及时、准确、可靠。
以统计学方法确定被测定值是否同于已知值的方法,被称为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用客观的方法监测成批试验的检测质量,是对仪器试剂操作或仪器标定产生的漂移的及时观察,可确定该批检测结果能否发出,以避免成批测定标本产生明显误差的方法。但该法有其局限性,因它只能监测仪器检测中产生的误差,但从开医嘱,采标本,送标本,到写报告,发报告要经过很多环节,病人并不能发觉和避免这些环节的差错,所以要避免这些环节的差错,必须实行质量保证,即对标本检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现简介如下:
一、医护人员的合作与正确配合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
临床检验项目均应由医生的申请进行检测,测得结果提供给医生,以便观察、诊断和治疗。而在标本检验过程中,有些影响因素是与医护人员关系密切,而检验人员不易了解且无法防止的。例如药物、饮食、运动、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的影响等,通过与临床及时进行联系,当有这些因素时,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或进行复查。人体内各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平衡而实现的,这些正常的生理平衡反映在体液、血液及排泄物中,就是它们所含的各种成分的正常稳定性,当由于病理生理或生理组织的变化直接影响体液和分泌物排泄,使其相应地发生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用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是病人在各种生理状态下的极好标志,标本的留取与检验质量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是息息相关的,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严格遵守标本留取的操作流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举措.
标本留取包括标本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三个阶段,是实验室认可中样品管理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样品失实,无论是变质失效、编错号、漏掉遗失等等,均造成检验结果失实和不能发出报告,因此在检验质量控制中应重视对样品的管理,具体应做到:1、当医护人员执行样品抽样时,应有详细文件规定抽样的方法,数量封存、运输等详细文件程序。例如皮肤穿刺采血时的采血部位,穿刺步骤,血液的采取,抗凝剂的选择,标本送检,及标本处理等均需要有完整的操作规程,以保证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2、医护人员对样品在(采集、储存、处置、)应不发生非正常的变质和损坏。例如在进行血液常规分析时,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如标本编错号,标本溶血,用错抗凝剂,形成血肿,血液浓缩等等。3、实验室人员在接受样品时应详细记录其状态,对样品有疑问或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尽快与临床方面联系。
三、明确导致检测结果发生差错的原因,是保证检测质量的基础。
毫无疑问,饮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昼夜变化等诸因素以及某些生理状态如怀孕等,均可影响实验室检查结果,甚至出现其他的生理变化,当病人的生理状态发生改变时,实验室检验结果就可能发生异常,除了这些生理因素(饮食、餐后禁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周期性变异、怀孕、药物等)外,与标本留取有关的易导致实验室结果异常的原因有:1、病人的标本不具有代表性,其主要与标本的收集技术有关,包括止血带的使用,静脉血污染,抗凝剂和防腐剂的污染等。2、标本内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的浓度可能在收集后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标本自身的新陈代谢所致。包括标本的代谢,酶的影响,血液病的影响等,前者以溶血为代表,众所周知,溶血不仅可以释放红细胞的内容物,而且血红蛋白还可以直接干扰许多不同的化学反应,对于电解质的检测如钠和氯,出现称为“假低钠血症”的严重错误等。后者以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导致细胞开始破裂,释放出包括血红蛋白、酶、铁等许多物质,血中葡萄糖和氧的浓度下降,酸性产物及Co2增多等,在临床检验实践中,应尽量避免此类差错的发生,确保检验质量。
总之,临床检验质量取决于从标本留取到检验报告发出前的每一个细致环节,只有严格遵守上述各个环节,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更好地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服务。
来源:检验医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