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淋病奈瑟菌的检验

互联网

7014
<center> </center> <font>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淋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性接触直接侵袭感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及肛门直肠的黏膜,人类是其唯一的天然宿主和传染源。人类对淋球菌无自然<a target="_blank"><u>免疫</u></a>力,均易感,病后<a target="_blank"><u>免疫</u></a>力不强,不能防止再感染。 </font>

<font>1 生物学特性</font>

<font>1.1 形态与染色 淋球菌呈肾形或咖啡豆形,菌体直径0.6~0.8 μm。常成对排列,邻近面扁平或稍凹陷,形似咖啡豆。在急性感染的机体内,其形态较典型,通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而在慢性淋病时常位于细胞外。从患者体内新分离的菌株可有荚膜和菌毛,经人工培养后,呈卵圆形或球形,排列不规则。无鞭毛和芽孢。淋球菌革兰染色阴性。用碱性美蓝染色时,菌体呈蓝色。用Pappehheim Saathof染色时,菌体呈红色,背景为天蓝色。 </font>

<font>1.2 结构 淋球菌外面结构为外膜,外膜的主要成分为膜蛋白、脂多糖和菌毛。膜蛋白可使淋球菌黏附于人体黏膜上,通过细胞吞噬作用进人细胞,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细胞崩解,淋球菌扩散到黏膜下层引起感染。菌毛易黏附于子宫腔和口腔上皮细胞表面,有致病力及传染性。</font>

<font>1.3 培养特性 淋球菌培养要求高,一般不易培养,需在培养基中加入血液、血清或多种氨基酸和无机盐类物质。淋球菌最适PH为7.5,最适温度为35-37℃。常用血液琼脂、巧克力琼脂、EPV琼脂等培养基。初次分离培养在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上5%-10%CO2条件下生长良好,经24-48h培养后,可见表面光滑、凸起、半透明、高亮度、直径0.5-1.0mm的圆形菌落[1]。 </font>

<font>1.4 <a target="_blank"><u>生化</u></a>反应 淋球菌可发酵葡萄糖、产酸,但不发酵麦芽糖、蔗糖和乳糖。氧化酶和触酶试验均阳性。 </font>

<font>1.5 抵抗力 淋球菌有自溶现象,因其能产生自溶酶,易发生自溶造成死亡[2]。淋球菌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热作用很敏感;不耐干燥,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1~2 h即死亡,但若附着于衣裤和被褥中,则能生存18~24 h。淋球菌对消毒剂的抵抗力极差,1%苯酚溶液能在3 min内将其杀灭,1:4000硝酸银溶液7 min可将其杀死,除耐药菌株外,淋球菌对抗生素敏感,但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逐渐有所提高。</font>

<font>2 致病机制 </font>

<font>淋球菌对柱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有特别的亲和力。男女性尿道和女性宫颈覆盖有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故易受淋球菌侵袭。淋球菌菌毛上的特异性受体可与黏膜细胞相应部位结合;其外膜蛋白Ⅱ可介导黏附过程;它还可产生IgAl蛋白酶,降解具有抑制其粘附于黏膜表面作用的IgA。这样,淋球菌与上皮细胞迅速黏和,然后被吞噬到细胞内。一旦进入细胞,便开始繁殖,直至充满整个细胞。淋球菌释放内毒素,介导免疫反应从而引起上皮细胞受损。细胞溶解后释放淋球菌至黏膜下间隙,引起黏膜下组织感染。淋球菌通过其内毒素脂多糖、补体和IgM等协同作用,形成炎症反应,使黏膜红肿。淋球菌感染后造成的炎症可沿泌尿、生殖道蔓延播散,在男性可扩展至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和附睾,在女性可蔓延到子宫、输卵管和盆腔。严重时淋球菌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font>

<font>3 <a target="_blank"><u>微生物</u></a>学和医学<a target="_blank"><u>分子生物学</u></a>检验 </font>

<font>3.1 标本采集 男性患者采用尿道口脓性分泌物及一次性拭子插入尿道内2-4cm处取分泌物;女性患者则以一次性拭子插入宫颈口0.5-1cm处取分泌物黏液。将上述取得的分泌物,首先轻轻涂布于载玻片上;然后取分泌物于无菌试管中,注意保湿保暖[3]并及时送检。</font>

<font>3.2 <a target="_blank"><u>实验室</u></a>鉴定方法</font>

<font>3.2.1 直接涂片染色法 涂片直接革兰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淋球菌呈革兰染色阴性,菌体呈卵圆形或肾形,常成对排列,两菌以平坦面相靠,形似一对咖啡豆。有时可见淋球菌位于中性粒细胞内。一旦发现形态典型的革兰阴性双球菌,报告为“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咖啡豆形,成双排列,分布于多形核细胞内外,形似淋球菌[4]”。该方法检出率较低,但特异性高且经济实用、简便易行。 </font>

<font>3.2.2 <a target="_blank"><u>细菌</u></a>分离培养法 取分泌物直接连续划线接种于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置于含5%-10%CO2,35℃培养箱内培养24h后,观察发现直径0.5-1mm,呈圆形、光滑、湿润、凸起、半透明或灰白色菌落。淋球菌具有氧化酶和触酶,分解葡萄糖产酸,不分解蔗糖、麦芽糖和乳糖。<a target="_blank"><u>细菌</u></a>培养是检验诊断淋球菌感染的“金标准”,目前仍为诊断淋病最可靠的方法。但淋球菌对外环境抵抗力极弱,对冷、热、干燥和化学消毒剂大都敏感;且临床标本的采集、输送、培养接种方式等都可能影响<a target="_blank"><u>检验结果</u></a>的准确性。 </font>

<font>3.2.3 快速检测法 采用淋病检测试纸进行检测,与比色卡阳性颜色相比,试纸变色一致则确认为阳性。</font>

<font>3.2.4 荧光定量PCR法 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照PCR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最后结果判断时在紫外线投射分析仪上观察,与阳性对照区带相同,清晰、规则、明亮、较窄的区带判为阳性,否则为阴性。该方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借助于一种DNA扩增技术,能将含微量淋球菌的标本处理经2-3 h后扩增放大几百万倍,属于一种基因诊断技术[5]。它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对标本的纯度要求低等优点。 </font>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