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
互联网
第二节 骨肿瘤
骨肿瘤有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从发病率来看,后者比前者多见。恶性原发性骨肿瘤约占人体全部恶性肿瘤的1%,虽较为少见,但多发生于青壮年,在大范围手术治疗(如截肢、关节解脱术)后,不仅致残,而且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一、原发性骨肿瘤的分类
原发性骨肿瘤通常以病理形态为基础,主要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基质,再结合临床及X线改变,进行分类。根据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又可将每类骨肿瘤区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表17-1)。骨的瘤样病变本质上不是真性肿瘤,但因其在临床X线或病理形态上均与骨肿瘤相似,易与骨肿瘤混淆,故常在骨肿瘤中予以叙述。
表17-1 常见骨肿瘤分类
分 类
良 性
恶 性 成骨性肿瘤 骨瘤、骨样骨瘤、良性骨母细胞瘤 骨肉瘤、皮质旁骨肉瘤、恶性骨母细胞瘤 成软骨性肿瘤 骨软骨瘤(单发、多发)、软骨瘤(单发、多发)、良性软骨母细胞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 软骨肉瘤、恶性软骨母细胞瘤、间叶性软骨肉瘤、去分化软骨肉瘤 多核巨细胞 良性骨巨细胞瘤 恶性骨巨细胞瘤 骨髓源性肿瘤 Ewing肉瘤、骨髓瘤、恶性淋巴瘤 结缔组织性肿瘤 韧带样纤维瘤、非骨化性纤维瘤 纤维肉瘤 脉管组织性肿瘤 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球瘤 血管内皮瘤、血管外皮瘤 脂肪组织性肿瘤 脂肪瘤 脂肪肉瘤 神经组织性肿瘤 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 恶性神经鞘瘤 脊索源性肿瘤 脊索瘤 瘤样病变 孤立性骨囊肿、动脉瘤性骨囊肿、骨的纤维结构不良、嗜酸性肉芽肿
二、常见的骨肿瘤
(一)骨软骨瘤
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又名骨软骨外生性骨疣(osteocartilaginous exostosis),是指发生在骨表面,表面覆以软骨帽的疣状骨性隆起。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骨肿瘤,约占良性骨肿瘤的1/3。本瘤多见于11~20岁,约占40%。有单发性(孤立性)及多发性两型,其中以单发性远为多见,多发性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处长骨受累,并伴有骨发育不良及弯曲或短缩畸形。但无论单发或多发性者,其形态学基本相似。
病变
本瘤好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尤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最为多见,其次为肱骨上端,而位于手足骨者极少。
肿瘤大小不等,直径一般为3~4cm,大者可达10cm以上。肿瘤可分为宽基型与带蒂型两种,从骨表面向外隆起,表面呈半球状、菜花状或息肉状。骨软骨瘤结构较特殊,一般可分为三层。①表层为一薄层纤维组织组成,即软骨膜,和相邻骨膜相连;②中层为软骨帽盖由灰白略带蓝色的透明软骨组成,其厚度随患者的年龄而异,年龄越小,软骨帽越厚;在成年人,软骨帽很薄,或几乎消失,其厚度多在1~5mm之间,镜下与正常软骨骺板相似,表层软骨细胞及基质组织较不成熟,愈近底层愈成熟,交界处的成熟软骨细胞排列成柱状,并见钙化及骨化现象。③基底部为肿瘤的主体,常占肿瘤的大部分,由海绵状松质骨组成,骨小梁间多为纤维组织,有较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图17-3)。基底部下方与正常骨相连。
临床病理联系
骨软骨瘤一般无明显症状,只是局部肿块形成。有时肿块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和不适。如果肿块体积迅速增大,软骨帽增厚至1cm以上,则须考虑恶变的可能,这在多发性者比单发性者多见。本瘤如手术切除不彻底,则易复发,多发生在1年或数年后。
(二)软骨肉瘤
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是从软骨细胞发生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由肿瘤性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组成。软骨肉瘤是颇为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骨肉瘤,其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多见于40~70岁,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中央型及周围型两种。中央型从骨髓腔发生,肿瘤为骨皮质所包绕或穿破骨皮质,多见于长管状骨,特别是股骨和胫骨;周围型从骨肿瘤表层出发,向周围软组织及骨皮质侵犯,多见于骨盆、肩胛骨及肋骨等。少数软骨肉瘤来自软骨瘤和骨软骨瘤之恶变。
病理变化
肉眼观,中央型软骨肉瘤主要发生在骨髓腔内,呈灰白色、半透明的分叶状肿物,其中常见淡黄色的钙化或骨化小灶。这些钙化或骨化小灶在X线片上可以看到,对诊断软骨肉瘤很有帮助,但高度恶性的软骨肉瘤钙化常不明显。随肿瘤的增大可使骨髓腔变大并侵犯骨皮质,骨外膜受刺激后,可有反应性新骨形成,使受累骨皮质增厚。恶性程度较高的软骨肉瘤,在早期即可穿破骨皮质,向软组织内扩展,形成较大的肿块,周围没有新骨形成。外围型软骨肉瘤瘤体主要在骨外,其表面被覆一层薄而不完整的包膜。以上两型软骨肉瘤均常发生粘液变、出血及囊性变等继发性变化。
镜下观,肿瘤的分化程度差异很大,分化好的软骨肉瘤在镜下易误诊为软骨瘤,但在肿瘤的边缘可以找到瘤细胞的异型性,如核肥大、深染,出现较多的双核、巨核和多核瘤巨细胞,并可见明显核仁(图17-4)。在分化差的软骨肉瘤则上述瘤细胞的异型性很明显,核分裂像也多见。软骨肉瘤的基质可为与一般透明软骨相似的透明基质,也可为粘液样基质,常见于恶性程度高的软骨肉瘤。
临床病理联系
局部疼痛及肿块往往是软骨肉瘤的主要症状。近关节的肿瘤常影响关节活动。盆骨的巨大软骨肉瘤可压迫邻近器官,引起相应症状。软骨肉瘤的分化程度对临床经过有一定影响,分化较好的软骨肉瘤往往生长较慢,预后较好。软骨肉瘤一般比骨肉瘤生长慢,转移也较晚。血道转移可至肺、肝、肾及脑等处,淋巴结转移极罕见。软骨肉瘤术后常易复发,多次复发常使恶性程度增加。
(三)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及复发倾向的原发性骨肿瘤。由梭形和卵圆形的基质细胞(stromal cell)及大量散布在其间的多核巨细胞组成,肿瘤间质富于血管。由于本瘤内有大量多核巨细胞,因而称为巨细胞瘤;又因过去认为这些多核巨细胞是破骨细胞,故也称为破骨细胞瘤(osteoclastoma)。本瘤的组织来源未明,以上各名称纯系形态学的描述性命名。在我国骨巨细胞瘤的发病率较高,仅次于骨软骨瘤和骨肉瘤,居第三位。本瘤好发年龄为20~40岁的青壮年,性别无明显差异。
病理变化
骨巨细胞瘤多发生于四肢长骨的骨骺端,尤以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为多见,约占半数左右,其次为桡骨下端、尺骨下端或肱骨上端等部位。长骨以外则以脊椎为多见。
肉眼观,本瘤常侵犯骨骺线已闭合的长骨端,大多数位于骨骺,早期常为偏心性生长,增大的肿瘤使骨皮质受累而向外膨胀。在肿瘤周围往往有菲薄的骨壳,乃由骨内、外膜反应性新生骨构成,肿瘤的境界比较清楚。肿瘤内原有松质骨大部分或全部消失,瘤内常有纤维组织或骨性间隔。由于肿瘤组织的溶骨性破坏,常造成病理性骨折(图17-5)。肿瘤组织呈灰红色,质软而脆,较大的肿瘤常合并出血及坏死,并伴有囊性变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空腔,囊腔内含有浆液性或血性液体。晚期病例骨性包壳如果被破坏,则可侵犯软组织形成肿块。关节软骨有抗肿瘤浸润的作用,关节软骨下骨间质可完全被破坏,致使关节软骨失去支持而扭曲变形。
镜下,肿瘤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等两种细胞组成(图17-6),间质血管丰富。基质细胞为梭形、卵圆形或圆形,细胞境界不清楚,常见胞浆突起。细胞核较大,染色质量中等,可具有一个核仁。多核巨细胞常较均匀地散布在基质细胞之间,是为本瘤的特点。多核巨细胞的直径常为30~60μm,核数一般为15~20个,最多可达100个以上,常聚集在细胞的中央。核的形态与单核基质细胞相似。细胞边界不规则,但分界较清楚,胞浆丰富,略呈嗜碱性,有时还可见含大量脂类的泡沫细胞。本瘤间质血管丰富,有多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