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之环境与饲养管理
互联网
规划合宜之设施及实施妥善之管理为维护动物健康与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保障实验动物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之健康与安全。在建筑动物房时,须要考虑动物福祉来设计,以减少饲养环境因子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各机构的动物房依照其需求来设计,训练有素且善尽职责的工作人员也是动物设施运作上重要的一环。
在设计规划动物房硬件设施时需考虑下列几项因素:
1、动物种类、品系及个体之特征。如: 性别、年龄、体型、行为及健康状态
2、独居或群饲
3、房舍之设计及建筑
4、房舍内装饰品(配件)之适合性及取得难易
5、动物房功能。如:做为繁殖、育种、研发或教学使用等
6、实验过程中操控动物之频度与对动物个体所致侵害性
7、有无危险物质或疾病感染源之存在
8、动物饲养之期间长短
理想的动物饲养管理策略应该有负责动物饲养管理的人员参与规划,经各机构动物实验管理委员会讨论后再咨询研究者、兽医师意见,以求得到最适合的动物饲养与实验研究需求。当管理策略定案后,还要建立动物环境,饲养与管理的追踪评鉴制度。动物之饲养环境应符合其品系、生活史等需要,在某些实验中,若动物需有特殊的处置,如使用动物进行危险物品、行为学、免疫缺陷等的研究,则应咨询专业之建议。
一、硬件环境
(一)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与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
微环境是指动物直接接触之周边硬件环境设施,即主要围篱(Primary enclosures)。在这环境中有其特定之温度、湿度、空气中气体及微粒成分。微环境内之条件会直接影响到动物生理与代谢机能。
大环境,是指整个动物房、谷仓或户外栖息处等所形成的大空间,亦即次要围篱(secondary enclosures)。
虽然,微环境和大环境间之气候条件可因对流而使两围篱相连通,但是二围篱内之环境条件还是有很大之差异,且会受到房舍设计与管理策略因素而影响。由测量温度、湿度、气体浓度及粒子含量等所得的结果来观察,微环境内的数值均要比大环境者为高。微环境内的变化会引起动物代谢与生理状态或疾病感受度的改变。
(二)饲养笼舍
1、主要围篱
主要围篱提供了动物生存活动之直接界限,通常指饲育盒、栏舍。主要围篱之基本条件为:
(1)满足动物正常生理及行动需求,如排粪、排尿、维持体温之恒定、能正常活动、可随意调整姿势及繁殖之需。
(2)允许同种动物间进行社会行为(群体)及位序之建立。
(3)保持动物干爽。
(4)通风良好。
(5)能自由的获取饮水及食物,且易于补充与更换操作、清洗。
(6)提供一坚固、安全之环境,避免动物逃脱或肢体陷于缝隙之意外。
(7)无尖锐之边缘或突出物,造成动物之伤害。
(8)观察动物时不致干扰到动物。
主要围篱之材质应兼顾动物之需求及卫生条件之维持,要有光滑不透气且坚固之表面,而少转角折边以免藏污纳垢,易于清洗与消毒,耐磨蚀与碰撞,不易生锈。某些材质,如木质品,较适用于圈舍及户外之畜栏,或用来制造平台、攀爬物、休息区。
主要围篱要经常维持在最妥善之状态,以避免动物逃脱。若发现锈蚀或氧化而有危害动物健康与安全之虞时,应立即修复或更换。
某些为降低空气传染病原传播与扩散之机会而开发的特殊之饲育盒及换气设备,如具滤网罩(filter cap)之饲育盒、隔离饲育箱(isolator)、小室(cubicle)及独立通气饲育盒(individual ventilating cage)等。这类器具在饲育上有不同之管理方式,如变更垫料更换频率,采用无菌操作之程序与特殊之清洁、消毒或灭菌方法,以避免病原体由空气以外之媒介感染到动物个体。一般悬挂式底纹动物笼,再配合底盘之使用,清除粪便及尿非常方便。但是也有观察不便与容易受伤等的顾虑,所以建议囓齿类动尽量以铺有垫料之实底饲育盒饲养。
在犬只及灵长类动物房,使用乙烯树脂(epoxy)铺设地面是很适合的方法。
2、有遮蔽之房舍或室外饲养场地
某些实验动物可以简易房舍以群饲方式在户外饲养。户外饲养需考虑到下列因素:
(1)初次放牧之动物,应给予充分之时间适应气候之变化。
(2)足够的空间。
(3)训练动物习惯于接触运输工具,固定器材或房舍的路径。
(4)群居环境。
(5)动物之兼容性。
(6)安全维护。
(7)选择适合的房舍建材。
(8)房舍的通风性。
(9)排泄物清除。
3、自然环境
以牧地或森林地带等区域做为动物饲养场所。使用此方式饲养时,须注意动物之营养状态、健康情况、育种管理与饲养场所之环境变化等。
(三)空间需求
动物对空间需求不是单指地面面积而言,还需要考虑高度。某些户外动物饲养空间,并且要注意到墙面空间之多寡,遮蔽物或笼舍之复合性。
空间需求除依照动物行为举止、健康状况、繁殖性能、成长、行为表现、活动力及空间使用情形等做评估标准外,还须要衡量动物个体饲养状况, 如产前、产后、肥胖、独居、群饲等不同状态而定。
给予之空间至少应使动物进行自由的站立、转身、变换姿势、方便摄食和饮水、有足够之休息场所及不受到干扰等条件。而且食物、饮水、器皿及其它非作为运动或休息设备等所占据之空间,不能算为地面面积的部分。
若饲养动物空间与本章所建议需求不同时,需声明理由,提供数据并经由动物实验管理委员会评估认可。
本章仅提供常用的实验动物之饲养空间需求,未提及之动物种类所需空间,使用者可依动物体型大小、活动力、行为型态等数据,取相近似动物空间做参考。如非研究需要,或是容易造成动物个体之危害,群居动物饲养以群饲为宜,本章提供的即为群饲所需空间。
若单独饲养或体重超过表列标准时,则需增加空间。
若房舍中有其它陈列之设备或动物体重超过表列之标准时,则空间大小应重新评估。
群饲时其空间之需求计算法不等于个体需求之总和。因为饲养时之考虑因子除了个体需求外,另外考虑行为、动物兼容性、动物数量及饲养之目的等而定。
(四)温度与湿度
将动物饲养于适当之温度范围内,对动物健康之维护非常重要。若动物饲养在高于29.4℃(85℉)或低于4.4℃(40℉)之环境,而未经过适当之调适,动物会发生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各种实验动物适宜温度范围请参阅表4-3。房舍设计与饲养管理,如建筑材料之选用、建筑方式、隔离罩之使用、饲养密度、换气效率、垫料种类及更换之频率等,都与动物饲养环境温度及相对湿度之变化有关。某些状况,如手术恢复中、初生孵化之雏鸡、无毛之囓齿类、无母兽伴随之初生仔兽等,需将环境温度提升。调升之幅度则依需饲养之条件而定,有时仅需针对主要围篱内之环境做过度性调整即可。
动物房之环境温度每日之变异幅度不应太大,以减少动物需反复的改变代谢速率或行为举止来拮抗环境温度之改变。相对湿度亦需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动物对于相对湿度可接受的范围在30%~ 70%之间。
被捕获之野生动物的饲养环境温度则未有严格的范围。
(1)小鼠、大鼠、沙鼠、仓鼠、 天竺鼠
8~26(摄氏)
64~79(华氏)
(2)兔
16~22(摄氏)
61~72(华氏)
(3)猫、狗、灵长类
18~29(摄氏)
64~84(华氏)
(4)农场动物、禽类
16~27(摄氏)
61~81(华氏)
(五)换气
换气除考虑大环境外,需注意到每一饲养盒的微环境。进气体积、物理性质及流通扩散形式等,与动物主要栖息所之换气质量有直接之关系。
进气和排气设备之种类及放置的位置、动物房内主要栖息饲育盒种类、数量、放置位置等,都会影响微环境换气状况的优劣。
大环境中以每小时10~15次新鲜空气换气率为标准。但必要时仍需考虑所饲养动物代谢热能累积(heat loads)、动物种类、大小及数量、垫料种类及更换频度、房间大小、空气由次要围篱流通至主要围篱效率等因素影响而作调整。
动物房换气频率达每小时15次时,若主要围篱内有害气体、气味及粒子浓度仍高至足以危害动物的程度时,则需将换气频率再提高。
若因旧有设备与建筑,动物房换气频率无法作修正时,则可改变卫生清洁程序或减少动物之饲养量,以维持一定之环境条件。
若使用有独立性之气体供应系统,如具强制换气之饲育盒,则不需特别强调换气频率。 但是大环境依旧需要有足够之换气频率,以便能将微环境内之热气移除。
若饲养笼舍机器本身具备有气体及微粒子过滤器,则在大环境可以使用循环空气。
使用循环空气系统固然可以节省能源,但为避免病原或污染因子在密闭空间散布的危险性,应使用适当的高效能过滤网(HEPA)以除去空气中含有之微粒子。但由灵长类动物区或生物危害区排放出之废气,因含有污染源之机率过高,应不考虑再循环使用。
动物饲养区域之换气则以新鲜之空气补充为原则,循环空气可以使用于混合比例不超过50%(即新鲜空气需至少占50%)时。而且在动物饲养区,循环空气仅能被排放回原来之房间或区域。
为维护换气系统效率,需建立例行之空调系统保养制度并且确实执行。
(六)照明
光照要考虑光强度、光照期之长短、波长、动物之原来习性、动物眼内色素、照明时段、体温、内分泌状态、年龄、种类、性别及品种。动物房可以使用定时器设定昼夜时间。
光源应均匀扩散至房内四处,明亮度应足够让动物能获得清晰之视觉,且使其内分泌调节有规律性,并能方便动物房内工作与进行动物观察。
光强度的标准,建议在饲育盒之测得亮度应介于130~325 lux之间。
使用可调式光度控制装置,可同时兼顾工作方便及动物需求,并且可节省能源,但要注意此装置仅是调整工具,不可以做为电源开关。
(七)噪音
设计规划动物房舍时,或在日常运作期间,均随时要考虑噪音防范。人员工作休息区应与动物饲养区分隔,以减低彼此间相互干扰。较吵杂之动物,如狗、猪、山羊及灵长类动物等,应与较安静之动物,如囓齿类、兔子、猫等动物分隔。
暴露在高于85分贝的噪音环境中对动物有不良影响,动物房设计应着重于使动物适应环境以减少噪音之产生,而非仅力求降低噪音之音量。
对一些可能制造出噪音之机器设备或活动,应安排在离动物房较远之房间,以减少对动物干扰。
教育动物房人员尽量避免不必要之声响之产生,推车、台车加装垫片、防撞片。
收音机、警报器及其它会发出声音之设置,除实验所必须且被许可者外,不应放置在动物房中。
二、行为管理
(一)结构环境
结构环境包含主要围篱之成分,如饲育盒内设备、环境装饰物、动物玩耍物等。结构环境内摆置之物品应依照动物种类及饲养目的而定,有休息用之木架、层架或栖木、玩具、供粮设施、筑巢材料、隧道、秋千、及其它可以促进表现动物本能、 活动力、行为、姿态的物品。
(二)社会环境
动物饲养须考虑群居动物的环境,包括同种动物间之肢体接触及沟通行为,某些非肢体性的接触,例如藉视觉、听觉、嗅觉的沟通亦包括在内。若实验条件许可,应提供群居性动物同种间肢体接触之机会。例如,将灵长类动物群饲在同一个房间舍中,以增进彼此间接触之机会,这对其生活、心理健康、发育及成长有极大之帮助。也可作为紧迫环境之缓冲、减少行为异常、增加活动之机会、增进种间特有行为表现。族群密度、动物彼此之熟悉度、社会位阶等,在群饲动物之前,都应先加以考虑。
在选择适当的社交环境时,应先考虑动物先天是领域性或群居性,应独居、配对或群居。了解种别特异的先天性社会行为对群饲结果之成败有极大之关系。
群饲时也会打架而增加受伤之机会,增加对代谢疾病之感受性,改变行为或生理功能等,所以要特别留意不同性别间的兼容性。
若因特殊需求而必须将群居性动物单独饲养时,应在环境中提供其它替代物品,以补偿无伙伴存在之空虚感。
(三)活动力
动物之活动力除指肌肉神经之活动力外,也包含认知之活动力及社交活动。饲养在实验室中之动物,其活动力受到的限制比放牧饲养动物为多。
评估房舍之舒适性或动物展现活力的质与量时,活动力之表现为一重要指标。若非治疗或实验需要,应避免强迫性之活动。
让动物有机会表现其种别特有之活动,如狗可藉由溜狗、设置运动场、或移至其它房舍,使其可进行群居之接触、嘻戏以增加活动机会。笼舍只作为短期暂养,以便进行兽医管理或实验目的之用。
三、饲育
(一)饲料
除因实验需要外,动物应每日供与适口、无污染及营养充足之食物。
实验动物饲料主要须考虑质量保证、避免化学药剂或微生物之污染、原料是否含有天然毒物成份、营养成份之可利用率及适口性。
动物房管理者在饲料购买、运输、 储存及处理过程中,应避免病原体、寄生虫、疾病媒介或化学物质藉由饲料带入动物族群中。
各研究机构购买饲料时应注意出厂日期、制造商的品管措施与流程(如储存场所、害虫控制) ,并应定期要求制造商提供主要营养成份之分析报告。
使用者应明确知道制造日期及影响到饲料储存期限长短之因素为何。
每批购进之饲料数量应明确清点登记,对存货位置亦需作调整,以便先购进之饲料先使用。
饲料存放区域应经常保持干净,且应密闭以免害虫进入。饲料储存时应使用栈板、架子或台车, 以架离地面。开启后未使用完毕之饲料应放于防害虫侵入之容器内,以避免污染而传播疾病。暴露在高温(高于21℃)、高湿、污秽、光照、氧气、昆虫及其它害虫之环境,会加速饲料之变质败坏。饲料厂制造之干性饲料大多含有防腐剂,如储放适当,出厂后可以使用六个月之期限。
某些含有维生素C的饲料只有三个月存放期,使用较稳定型式的维生素C则可延长其保存期。若以过期含维生素C饲料喂食动物时,则在饲料中须补充维生素C。冷藏可以延长饲料之储藏期限,但建议仍不宜过度延长储藏期以保新鲜度。某些特殊饲料较不稳定,其使用期不应超过六个月,且应储存在4℃或更低之温度环境。
可灭菌之饲料应调整其营养成份含量、原料种类及制造方式以承受灭菌时成份之分解。每次灭菌之时间、日期需记载清楚,且要即刻使用完毕。放射线照射处理灭菌方法,对饲料的营养成份破坏比高温高压灭菌小。
饲料槽之设计及放置位置,应方便动物喂食及避免粪、尿之污染。群饲动物喂食时,要有足够之空间,使每种动物均能自由取得食物,避免抢食争斗的情形。饲料储存容器应定期清洗消毒。
在某些动物(如灵长类动物) ,可给予不同之饲料或奖赏性食物,如新鲜之蔬菜等,但需注意饲料营养成份的均衡。不能太突然改变饲料种类,避免导致消化上及代谢上之不适。
(二)饮水
动物应该依其需求,而随意可以获得适合饮用且无污染之水源。
水质应该有例行性监测,其项目应包含酸碱度、硬度、微生物及化学物质之污染等。
水处理方法的选择,需考虑饮水不致影响动物生理、肠管正常菌丛和影响实验结果。若实验计划需要高质量之纯水时,可经由去离子处理或纯化以除去污染物。
供水设备,如吸水管及自动给水器,应每日检查以确保其干净且正常运作。若使用自动饮水器,则需训练动物使其适应。
饮水填加时,为避免微生物交互污染,更换新水瓶比原水瓶再填充水为宜。若一定要使用再填充方式,则要将水瓶放回原有之笼舍。
户外饲养之动物,若有给水系统以外之水源,如雨水、溪水等,则需注意有无含有危害物质。
(三)垫料
兽医人员或动物房管理者,应与研究人员讨论,选择一最适用之垫料材质。垫料的使用依不同管理方式、实验环境、动物种类而不同。
动物房常使用软木制成的垫料,但是未经处理之软木垫料,因为影响动物之代谢机能,故在某些实验不宜使用。香杉刨片制成的垫料,因其有排放出芳香性碳水化合物,会引发肝微小粒酵素及具细胞毒性,同时也会增加癌之发生机率,若未经热处理,使其所含芳香性碳水化合物之含量降低,则不建议使用。
购买垫料时,为确保其质量,对于供货商之制造流程、质量监测及储存方式都应特别加以留意。为维持垫料质量及减少被污染之机会,垫料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均宜用栈板、架子或台车来与地面隔离。而在高温蒸汽灭菌之过程中垫料会因为吸收湿气而失去了其吸水性,而此种潮湿之垫料也提供微生物一极加之生长环境, 因此灭菌过之垫料,应有足够之干燥时间及良好之储存条件。
笼舍内垫料之使用量要充足,以确保动物都能保持干爽。同时注意水瓶之饮水头是否与垫料接触,避免造成严重之漏水。
(四)卫生处理
维持动物的健康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卫生,包括定期更换垫料、清理及消毒等工作。清理可以扫除过量之尘埃及屑片,消毒则可减少或去除有害微生物的数量。
清理及消毒之频度多寡,依据可提供动物一健康环境需求和维持正常行为和生理状态而定。卫生处理的方法及频率需考虑下列因素:
(1)空间之种类、物理特性及大小
(2)动物之种类、数量、大小、年龄及繁殖状态
(3)有否使用垫料及其种类
(4)温度及相对湿度
(5)造成肮脏而需消毒之特性
(6)动物正常的生理及行为特征
(7)饲育盒内表面肮脏的速率
(8)饲养系统与实验步骤需求
一般用来除动物气味之药品不可用在实验动物之房舍中,因为此类物质并无法取代妥善的清洁管理或设计良好之换气。 动物暴露于挥发性气体时,可能改变动物之生理及代谢过程。
维持动物的健康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卫生,包括:
1、垫料更换
污秽之垫料应定期更换以确保动物之干爽。
垫料更换之频度,依笼内动物数量、空间大小、粪尿盘大小、粪尿量变化、垫料种类、实验条件、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之判断及研究人员之特殊需求而制定。垫料更换并无最低次数之要求。
某些特殊状况,例如在产前产后期间,为保留费洛蒙以助繁殖效率等,更换垫料次数过多有时候反而有害。
2、主要围篱之清理及消毒
畜舍常用水冲,同时定期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有助于维持表面之清洁。若是以冲水方式以清除动物之排泄物,则每天需清理一次。冲洗时,应保持动物之干燥。冲洗时段需考虑动物正常之生理及行为习性反应,例如喂食后即冲洗畜舍,会引发动物胃肠之反射蠕动而有排粪之动作发生。
关于饲育盒、笼架及相关配件,如饲料槽及给水设备等之清理、消毒频率,决定于饲育盒之种类及饲养管理措施,例如有无使用垫料,悬挂式或使用底纹之笼舍等。一般而言,围篱及其附件,如顶盖,至少每2周要清洗一次,而实底之饲育盒、水瓶及吸水管,则每周至少要清洗一次。有些情况下,例如使用较大之容器但只饲养少数之动物,或在无菌状况下饲养动物,或使用独立通气饲育盒等,其笼舍及笼架可能不需要清理得如此频繁。饲养于微隔离箱或笼内饲养密度高时,则需要较频繁的卫生处理。
兔、天竺鼠及仓鼠,由于尿液中含有较高浓度之蛋白质及矿物质。矿物质与尿液中的有机化合物结合,吸附在笼舍内壁而不易除去,因而在清洗之前应先用酸性清洗液处理。
主要围篱之消毒方式可采用化学药剂、热水或两者兼用。清洗之次数及条件,要以能够杀死生长型(vegetative)的一般性细菌及其它之微生物而定。若单独使用热水消毒,需同时考虑热水在受洗涤器材表面之温度及冲洗时间,水温高冲洗时间短,水温低冲洗时间长。利用华氏143~180度或更高温度之热水来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是为一有效之方式。传统使用的摄氏82.2度(或华氏180度)水洗濯的方式,指的是喷雾水箱中的温度。
清洁剂及化学消毒剂可加强热水之杀菌效果。若使用时,则需将彻底冲洗干净,避免残留在器材表面上。
以人工方式用热水及清洁剂或消毒剂来清洗笼舍及笼架,也是有效的杀菌方式,但必需要特别留意细微之步骤。例如要特别注意表面之化学物质是否有残留,及工作人员是否有适当之保护器具,以避免直接接触到热水及消毒剂。
水瓶、吸水管、瓶塞、饲料槽及其它较小之配件,清洗时务必要使用清洁剂、热水、或适宜之化学物质来消灭微生物。
若是使用自动饮水系统时,则需要有一些机制来确保微生物或碎屑不会堆积在管径内部。例如定期性用大量的水去冲洗,或使用特殊之化学药剂处理,再用水澈底冲洗干净等。若采用循环式之管路系统,若有使用维护良好之过滤器、紫外线、或其它方式来做再循环水灭菌,则此装置也是很有效的。
对于多数之动物饲养设备,传统之清洁及消毒方式是足够的。但若有病原微生物存在或饲养免疫性缺陷的动物时,则所使用之笼舍及配件在清洗消毒后,应该再经灭菌处理。所使用之灭菌机器应定期地加以校正维修、监控,以确保其安全性及正常性能。
3、次要围篱之清理及消毒
动物房舍中的所有范围,含动物房及辅助区域,例如储藏区、笼舍清洗设备、走道及准备室等,应该经常加以清理并加以消毒。其频率则依该区域之使用情况及污染源特性而定。
清洁用具应每区域有固定的一组,不可共同使用,以减少交互感染之机会。清洁用器本身应需随时清理,其材质亦需选用抗腐蚀之材料。磨损之器具要随时更新,器具要放置在清洁处且摆放整齐,以加速其干燥之时间且避免污染。
4、 清洁效率之评估
卫生处理工作监测应包括其过程及被清洁对象二方面,有目视检测、水温之监控及微生物监测等。在做评估时,绝对不可仅依动物房内气味,例如以氨气味之轻重,做为唯一判定卫生处理效果之依据。若要改变垫料更换或笼舍清洗之频率时,则可依氨之浓度、饲育盒之外观、垫料之状况及动物数目而定。
(五)废弃物之弃置
一般生物性的或有危害性的废弃物,必须定期且安全的移除与弃置。多种有效之弃置方法可以选用,若交予民间废弃物处理机构来处理,需要注意其合法性及安全性; 若以就地焚烧之方式来处理时,则应符相关法令之规范。
在各楼层需要放置充分数量且妥善标明之废弃物储存桶,而且此等容器必须为防漏且附有密合之盖子。筒内应使用丢弃式衬里,并应经常清理容器及相关器具。
每一机构应指定一特定区域以作为废弃物之暂时储放地点,此一地区亦须避免有昆虫及其它害虫之出没。若是用冷藏区来存放废弃物,该冰箱、冰库或冷藏室应明确标示。
具有危险性之废弃物,需先经灭菌、隔离或其它方式处理,在安全无虞时,方可运离机构。放射性废料,则应保存在明确标示之容器中,其丢弃处理步骤应与安全专业人员相配合,并应符相关法令规范。各机构有责任履行有关危险物之使用及处置规定。具感染之动物尸体可就地烧毁或交与有执照之合约商处理。对于就地包装、标记、运输、储藏废弃物之作业流程规定,应涵盖在相关职业健康及安全规定中。
若危险物为具有毒性、致癌、易燃、腐蚀性、具活动性或不稳定之物质,应存放在标示清楚之容器内,并依职业健康及安全专业人员指示来丢弃。
(六)害虫控制
在动物饲养环境中,需要建构一套防治、控制及清除害虫之存在或蔓延的周延计划。定期公告害虫防治方案与监测应该要确实施行,完善的防治计划可以避免害虫之侵入也可将之清除。饲养在室外的动物,亦需考虑到其被害虫感染或猎食者侵害之危机。杀虫剂会引发毒性效用,而影响到实验结果,因此要谨慎使用。在使用杀虫剂之前需先与研究人员沟通,经同意后方可施行。使用杀虫剂一定要登记,并与管理人员商讨配合,并要符合相关法令规范。若有可能的话,应该使用非毒性之虫害控制方法,如昆虫成长调节剂,或其它非毒性物质(如:黏胶) 。若使用捕虫器,则其方式要符合人道精神,须常巡视捕虫器,并以人道方式处理害虫。
(七)紧急事件, 周末及例假日之管理
动物每日均应由专业人员检视,包含周末及例假日,以应付突发之状况。
遭遇紧急状况时,机构之安全人员、消防或警察人员须能直接与单位中负责动物管理人员联系。
紧急操作流程,负责人员姓名及联络电话须张贴在机构值班室、警卫室、安全部门或电话总机。
人员及动物之灾害防治计划应事先加以规划,并纳入整个机构的安全计划中,各动物室负责人或兽医师应为机构安全维护委员之当然成员。
四、群体管理
(一)动物之辨识及记录
动物辨识方法,包括文字书写卡片或条形码记载房间、笼架、栏、棚及笼舍等资料;颈圈、胶带、名牌及标签;有颜色之染料;打耳洞或耳标;纹身;皮下讯号发射器;冷烙等。切除趾足节法在较小之囓齿类动物有时会采用,但需在没有其它方法可资利用才可施行,而且只能用在光秃无毛的初生鼠。辨识资料应包含动物来源、动物品种及品系、研究者姓名及工作地点、相关的日期资料及实验步骤编号等。
动物之数据卡非常有用的,且可以各种型式表示,简单型的如一般使用之辨识卡片,仅记录有限之数据;复杂型的则可利用计算机来记录动物详尽之数据。
动物个体的一些临床数据也会有相当价值,尤其在狗、 猫、 灵长类动物及家畜。
临床数据中应包含有临床及诊断数据、接种记录、外科手术程序及手术后之照料记录、实验执行之数据等。基本之族谱数据及临床病历之建立,无论用在育种繁殖或研究用途上,都可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另外,一些有关养育,配种及行为记录,在某些动物之管理操作上,会有很好之参考价值,尤其是灵长类动物。对较大型且寿命长之动物,应对每一动物个体建立起一套叙述性之数据,数据内容应含有种类、动物辨识、父、母之资料、性别、出生或取得日期、来源、移离日期、及最后处理日期等。这类型之数据对于遗传管理及族群历史之评估是必须要具备的。当进行机构间之动物交换运送时,相关之数据应伴随动物移交。
(二)基因的控制
基因特性与遗传记录对于动物繁殖与生物医学研究非常重要。
逢机族群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其种源族群必需要大到足以确保繁殖群体的长期异源性。
各种近交品系动物,因为其动物同源性而加强了实验的再现性与可比较性,要定期监测基因同源性。
基因转殖动物,嵌入的基因可以与原有的基因和环境因子交互作用而具有功能,可视为是特别的种源,保留和维持基因稳定是非常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