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全国约 24% 的小孩不幸中招了!它等人睡着后悄悄跑到肛周作怪!

寄生虫 儿科

1322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吃过的宝塔糖吗?它是不是长这个样子?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这个糖,80 后的小伙伴一定不陌生,这可能是他们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零食之一——形似宝塔的宝塔糖。很多小伙伴说,这个糖不是用来打蛔虫的药吗?没错,这个就是吃完后上厕所可以排出可怕的蛔虫的那个宝塔糖。


随着国家卫生条件的改善,很多我们小时候感染过的寄生虫都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有一种虫依然猖狂。感染率居高不下,而且是城市高于农村,今天小编就通过一个病例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个家伙,看看它究竟是何方「妖孽」。



周末同事发来镜检报告求助


周末在家休息,同事发来几张照片让我看看是什么虫卵。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图片来源:同事拍的镜检图


由于图片不够清晰,我只能大致猜测,所以让同事留着我上班的时候再仔细看看。上班之后立即涂片镜检发现了如下之物:


图片来源:重新拍的镜检图


确定此患者为蛲虫感染,镜下蛲虫卵还比较多,如上图。



13 岁少年腹疼入院,是虫子的锅吗?


于是立即与临床医生联系,医生告知患者是一名 13 岁的少年,7 天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腹疼,呈阵发性左下腹绞痛,大便 2-3 次/日,在家中服用益生菌、赛庚啶等药物,无明显好转而入院治疗。


家长之前也发现了患者肛周有虫子……,那这小孩腹疼很可能就是这个家伙惹得祸了,那到底是不是呢?为排除其他疾病,医生还开了肠镜检查和上下腹部的 CT 平扫+三维重建,结果如下:


图片来源:肠镜检查结果


图片来源:CT 检查结果


患者肠镜检查结果正常,腹腔淋巴结增生,基本排除了肠道本身病变引起。


那现在诊断比较明确了,患者为蛲虫感染所导致的腹痛,需要立即进行驱虫治疗,治疗药物该如何选择呢?查阅书籍有几种药物可供选择,选择最常用的阿苯达唑:100-200 mg/次,隔周一次,连用 3 次,或选用甲苯咪唑:100 mg/次,每天一次,连服 2 天【1】。



我国蛲虫感染率居高不下,但是检出率却很低!


我国 2001~2004 年的调查资料显示,12 岁以下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 23.61%,12 岁以上人群平均感染率为 11.95%。


图片来源:《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第3版


案例看似很简单,但是病原诊断却不易因为蛲虫产卵于肛周皮肤褶皱处,所以粪便经常不易检出虫卵,该患者也是经过几次粪便常规检测才检出虫卵。


检出病便可确诊医生的诊断依据才够充分,才能放心大胆的给病人使用驱虫药,并对后期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恰当是检验前质控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检出率和诊疗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蛲虫的致病路径


索本求源,我们一起来看看蛲虫的生活史,它是如何致病的。


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学名蠕形住肠线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回盲部,以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多见【3】。成虫附着在肠粘膜上,以肠腔内容物、组织或血液为食。


雌雄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而被排出体外;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在肠内温度和低氧环境中,一般不排卵或仅产很少虫卵。当患者熟睡后,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雌虫向下移行至肛门,产卵于肛门周围。


产卵后雌虫大多自然死亡,有少数可返回肠腔,也可误入阴道、子宫、尿道、腹腔等部位,引起异位损害。粘附在肛门周围的虫卵,约经 6 小时,卵内幼虫发育为感染期卵。虫卵雌虫在肛周的蠕动刺激,使肛门周围发痒,当患儿用手搔痒时,感染期卵污染手指,经肛门-手-口方式感染,形成自身感染;感染期虫卵也可散落在衣裤、被褥、玩具、食物上,经口或经空气吸入等方式形成自体外感染。吞食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幼虫,幼虫沿小肠下行,在结肠发育为成虫。


图片来源: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蛲虫感染的危害与防治


蛲虫可引起造成肠粘膜损伤、蛲虫性腹膜炎和肉芽肿、蛲虫性阑尾炎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等。


因此,本例患者出现腹疼及腹腔淋巴结增生均是蛲虫感染所致,蛲虫感染粪便中虫卵检出的阳性率很低,本例患者粪便中查见虫卵,感染相对比较严重。


如果患者反复感染,雌虫在肛周、会阴移行、产卵,引起肛周瘙痒,皮肤搔破可引起继发感染,患儿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失眠、夜惊、夜间磨牙、消瘦等,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


同时蛲虫虽不是组织内寄生,但有异位寄生现象,除侵犯肠壁组织外,还可侵入生殖器官,引起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症,进入腹腔引起蛲虫性腹膜炎及肉芽肿,钻入阑尾引起蛲虫性阑尾炎。感染性蛲虫卵散落在空气中,被吸入可引起蛲虫性鼻炎,感染性蛲虫卵污染手指后,如患儿揉眼睛带入眼睛,还可引起蛲虫性眼结膜炎。此外,蛲虫还可引起哮喘和肺部损害等异位寄生的报告。可见小小蛲虫,不可小视,致病多样,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是关键。


此外也要做好预防:(1)蛲虫感染具有儿童集体聚集性及家庭聚集性分布特点,应普查普治;(2)要讲究公共卫生、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小孩不吸允手指,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定期烫洗被褥和清洗玩具等。


蛲虫难防,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重复感染的综合防治措施才最有效。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